肖爱华,著名女子花剑运动员,1971年出生于江苏扬州,16岁入选国家击剑队,参加过4届奥运会,并在6届全运会中斩获了9枚金牌。现担任南京体育学院副院长、中国击剑协会秘书长。
傅依婷,现役国家击剑队运动员,1996年出生于福建仙游,2012年入选福建队,2014年获得全国青年锦标赛女子花剑个人冠军。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上收获了女子花剑个人和团体两枚银牌。
击剑,古典而优雅的运动。中国击剑运动史上,从不缺少剑术高手——从栾菊杰到男花“三剑客”(王海滨、叶冲、董兆致),再到雷声……这些“剑客”一次次登上领奖台,记录了中国击剑的发展历程,也印证着中国体育的进步。
在众多优秀剑手中,当初肖爱华和队友凭着不服输的一股劲,为中国击剑拼出一片天地。如今,初出茅庐的傅依婷和队友让那股敢拼搏、敢担当的精神,在闪闪发亮的剑尖传承。
为国征战
记者:在不同的年代代表祖国参加国际赛事,两位有怎样的体验和感受?
肖爱华:1988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时候,我只有17岁,还有一些懵懵懂懂。之后,我逐渐在国际赛事崭露头角,取得了包括世界杯冠军在内的佳绩。4届奥运会是我人生中的宝贵经历。“中国”两个字,让我感到肩上担负着神圣使命,我们要通过努力拼搏让中国击剑闪耀在世界赛场。
傅依婷:我第一次出国比赛是2013年的亚洲青少年击剑锦标赛。那届比赛,大家团结拼搏取得了花剑团体冠军。颁奖仪式上,穿着胸前印有中国国旗的队服,看着国旗升起,听到国歌因我们而奏响,非常自豪。
勇担重任
记者:两位在赛场上都有难忘时刻,也在关键场次承担过重要任务,如何看待自己在团队中的责任以及作用?
肖爱华:团体赛是接龙式的,一个人打不好、丢了分,后面的队员就要“补台”,所以每个人的状态都很重要。我当队长时,看到某个队员状态不好,就会一对一帮她练。
我对1990年的一场世界杯大奖赛记忆犹新。那时我19岁,在比赛中接连战胜包括奥运冠军在内的多个对手,克服了各种困难,最终登上冠军领奖台。赛后,一个此前并不太了解我们的国际裁判也特意过来握手祝贺。这让我感到,用实力证明自己,才能赢得真正的尊重。
傅依婷:雅加达亚运会我拿到个人银牌,但团体决赛最后一场我收尾,只差一剑屈居亚军,心里面还是有点难过。
从去年开始,我基本上担任团体赛的二号位和三号位,就是打第二场或者最后一场。最后一场的压力特别大,不到上场的时候,永远不知道形势是怎样的。压力大,责任更大,所以我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不畏强手
记者:肖爱华参加过4届奥运会和6届全运会,最想传授给年轻运动员的心得是什么?傅依婷作为年轻选手中的佼佼者,渴望从前辈选手身上学到什么?
肖爱华:20多年的运动员经历,我最想传授给年轻运动员的就是比赛中不服输的劲头。无论对面站的是谁,只要比赛没结束,就不一定会输。
关键的时候、困难的时候,一定要坚持,不能轻言放弃。谁坚持的时间长,可能最终的胜利就属于谁。每当站在击剑场上我就想赢,凭着这股劲头,我坚持了20多年。
傅依婷:小时候接触击剑,听说过栾菊杰手臂刺穿之后坚持比赛的故事。入选省队后,也了解到肖爱华这样的前辈连续4届拿到全运会个人冠军,让人佩服。
我从前辈身上汲取的是踏实勤勉的训练态度。如果训练不到位、技术不熟练,在场上临时抱佛脚,根本不会有好的发挥。这就是竞技体育,来不得半点虚的。
《 人民日报 》( 2019年07月11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