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43届会议通过决议,将每年北半球春分日(3月21日)设立为“国际太极拳日”。这标志着源自河南焦作温县陈家沟的太极拳,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健康理念与文化价值,再次获得了全球最高文化与教育机构的普遍认可。
在这一历史性成就的背后,是无数人多年的辛勤付出。11月7日,河南省焦作市温县政协副主席、温县太极拳研究院院长严双军,作为太极拳发源地的地方官、文化学者和申设工作的参与者,在接受专访时,回顾了这段不平凡的历程。

“11月5日晚上,当获悉决议通过的那一刻,我内心涌起的不仅是对成就的自豪,更是对历程的感慨。”严双军的语气中透着平静的喜悦。
在严双军看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太极拳单独设立为一个国际日,与2020年太极拳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有着显著的不同。“列入非遗名录,是对太极拳文化价值的肯定;而设立国际日,则是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实践提供了制度性保障。这标志着太极拳从被认知的文化遗产,转变为被践行的生活方式。”
决议将日期定在北半球春分日,这一选择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智慧。严双军解释道:“春分时节,阴阳平衡、昼夜均等、万物复苏,体现了太极拳所追求的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的核心哲学。同时,春分作为全球性的自然现象,也象征着太极拳跨越文化边界的普世价值。”

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人陈王廷融合太极阴阳、中医经络与道家吐纳学说,吸收各家拳法之长,创编出内外兼修的太极拳法。
“作为温县人,没有不知道‘陈沟’的。我小时候就听老人讲,这里有拳师、会武术。”年轻时,严双军总是利用周末时间,骑着自行车穿过黄河滩,一次次来到陈家沟找寻太极的点滴痕迹。
2007年,温县相继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武术协会命名为“中国太极拳发源地”。也是在这一年,严双军撰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太极拳》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38万字、配有300余幅彩色照片的著作,对太极拳的历史、拳理、传承谱系、拳械套路、功法等作了全面的介绍,成为他研究太极拳的里程碑之作。
2008年9月,严双军被抽调到焦作市参加太极拳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工作。从此,他踏上了一条长达十余年的申遗之路。

“当时时间很紧,我们到北京去接受文化部专家的指导。”严双军回忆道。然而,申遗之路并不平坦。按照当时的规定,如果当年申报不能通过,四年之内不能再申报,“我们觉得时间仓促,就把申报先撤下来了。”
2009年,他们又对文本进行了详细修改,重新制作了申遗宣传片。但当年新的规定是一个国家只能报两项,太极拳没有被列入。随后申遗规则又变了,一个国家一年只能报一个项目,甚至往后两年报一个项目。
面对这些困难,严双军和同事们没有放弃。他们不断补充完善申报材料,直到2018年,他们联合了七个社区(流派)共同申遗。这七大流派包括陈氏、杨氏、武氏、吴氏、和氏、李氏和王其和太极拳,体现了太极拳大家庭的团结协作。

“在整个申报过程中,最大的挑战在于国际社会对太极拳理解的文化差异。”严双军坦言,“我们需要用国际社会能够理解的语言,阐释太极拳在提升人类健康福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这三个层面的全球性价值。”
2020年12月17日,当“太极拳”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消息传来,严双军几乎一夜无眠。“申遗成功是保护工作的新起点,”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申遗的最终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认同、热爱太极拳和传播太极拳,让太极拳为更多人的健康和社会和谐发展服务。”

太极拳成功申遗后,严双军和他的同仁们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推动太极拳的国际化传播,其中一个重要的构想就是设立“国际太极拳日”。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世界太极拳蓝皮书》主编李慎明发挥了关键作用。2023年10月21-22日,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政府与《世界太极拳蓝皮书》编委会在北京共同举办“2023全民太极大会”。大会期间,李慎明联合中国工程院院士俞梦孙等专家学者,共同发起了关于建议适时向联合国申报“国际太极拳日”的倡议。数十位倡议者在倡议书上联名签字。
李慎明在倡议中指出:“太极拳既是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武术和健康身心的重要代表,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形体的共同承载。太极拳所反映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观、人与人和谐的伦理观、人自身内外和谐的养生观,与人类对生态文明的向往和追求相一致。”
《世界太极拳蓝皮书》副主编李闽榕也参与了大量的申设工作,为国际太极拳日的申报提供了学术支持和理论支撑。他们借鉴了印度设立“国际瑜伽日”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将春分日作为“国际太极拳日”的具体建议,因为此时南北半球昼夜均而寒暑平,全球处于阴阳平衡状态,暗合了太极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严双军作为太极拳发源地的代表,积极参与了这一申设过程,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地方支持。他深刻理解设立“国际太极拳日”的重要意义:“在国际交流活动日益频繁的今天,相信通过设立‘国际太极拳日',可以进一步充实我国在世界各国设立的孔子学院开展的活动内容,为促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新时代现代文明的国际传播、讲好中国故事、树立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独特的作用。”
回顾整个申设过程,严双军特别强调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这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国家、省、市各级相关部门协同作战。从文旅部、外交部的统筹指导,到河南省文旅厅的具体推进,再到焦作市、温县的全力落实,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心血。”
“太极拳能够成为‘全球文明倡议'的生动实践,在于其超越了单纯的体育健身功能,成为一种文化交流的桥梁。”严双军说,“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习练太极拳,不仅强身健体,更在潜移默化中理解和接受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理念。”

在后疫情时代,太极拳所倡导的身心和谐、内外兼修,为应对全球性的健康问题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方案”。严双军表示:“太极拳不仅是一种武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健康哲学。它强调的身心平衡、内外调和,对于应对现代社会的压力和健康挑战具有重要价值。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太极拳的冥想性和动作的舒缓节奏,为人们提供了减压和自省的有效途径。”
面对即将到来的首个“国际太极拳日”(2026年3月21日),严双军透露,已经开始谋划启动相关的全球性活动规划,这些活动将展现太极拳的全球性和文化多样性。
作为太极拳的发源地,河南温县在未来将如何借助“国际太极拳日”这一平台,承担起新的历史责任?严双军表示,温县将在传承、推广、创新三个方面发力:
在传承方面,温县将继续加强对太极拳历史文献和珍贵史料的挖掘、收集和整理,完善太极拳数据库建设。“我们正在推进太极拳数字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存和展示太极拳文化遗产。”
在推广方面,温县将深化“太极+”理念,推动太极拳与旅游、教育、健康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我们将持续深化、开发太极拳研学旅游线路,让更多人能够来到太极拳发源地,亲身感受太极拳的文化魅力。”
在创新方面,温县将鼓励太极拳师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创新性传播。“我们看到,像90后女拳师李灵慧在短视频平台上积累数十万粉丝,这说明太极拳在年轻人中同样具有强大吸引力。我们将支持更多年轻拳师利用新媒体传播太极拳。”

在国际化推广方面,严双军强调了标准化和语言沟通的重要性。“太极拳传播范围越广,对老师的要求越高。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沟通解释太极拳,仍然存在很大障碍。”严双军希望太极拳传承人学习其他语言,把中文的意思用准确的外语来表达,同时也希望专业部门对太极拳术语进行系统研究,制定标准翻译。
“国际太极拳日”的设立,也将为温县、焦作、河南甚至为中国的文化、体育、旅游乃至大健康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严双军分析道:“从文化产业角度看,太极拳相关的出版物、影视作品将获得更广阔的市场;从体育产业看,太极拳教学、培训、考级等将更加规范化;从旅游产业看,太极拳发源地将成为更多国际爱好者朝圣的目的地;从大健康产业看,太极拳将在预防医学、康复治疗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
严双军同时拥有“作家”和“地方政协副主席”等多重身份。在推动太极拳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他的多重身份相辅相成。作家的文化敏感性使他能深刻理解太极拳的文化内涵,而官员的实践执行力则使他能有效推动各项具体工作。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的创作不止于太极拳理论专著,还包括长篇历史小说(如《陈家沟传奇》、《浴血怀庆》)、电视剧本、歌曲等文艺作品,用多种体裁讲述与太极拳文化相关的故事。他的《话说太极拳》曾在《焦作日报》连载,被读者誉为“写给太极拳的情书”。
这段波澜壮阔的“国际太极拳日”申设经历,也激发了严双军新的创作灵感,他表示未来有计划以此为题材,创作相关的文学作品或纪实报告,生动展现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走出去的过程。

太极拳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严双军希望全球太极拳爱好者通过练习太极拳,获得健康和快乐,理解中国文化,促进世界和谐。太极拳所倡导的和谐平衡理念,对于当今动荡不安的世界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
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自信。严双军表示,希望年轻人能够深入了解和传承包括太极拳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创新中发扬光大。同时,也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其他文化的长处,在交流互鉴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如今,发源于黄河之畔的太极拳,已传至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习练者达数亿人。严双军在《温县太极拳发展经验的案例报告》中提出的“太极+”理念,正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随着“国际太极拳日”的设立,太极拳这一蕴含中华文明智慧的文化瑰宝,必将在全球范围内焕发新的生机,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独特的中国智慧。(焦作在线 宋歌)









